也许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2006年中国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中央电视台播放了12集系列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
他们甚至会说,播放这套片子的意义,可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放另一套系列电视政论片《河殇》的意义相当。
尽管《大国崛起》和《河殇》所提出的观点并非无可指摘,但能够把这些观点公开呈现出来,以供各方争辩、讨论,这本身就意义非凡。
2006年行将结束之际,我专门抽出了一整天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12集的《大国崛起》。
目前,海内外正在热议这套政论片,褒贬毁誉,分析揣测,其激烈和热闹的程度,一点也不弱于18年前《河殇》播放引起的轩然大波。
全面分析《大国崛起》播放的意义,充分争鸣《大国崛起》观点的得失,绝非一篇文章所能讲清,也绝非一人力所能及,所以,从新年开始,我打算在专栏中采访海内外一些学者,听听他们的评价。至于这一期的专栏文章,就权且以我自己零碎的观后感,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开场白吧。
*意义何在?*
《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片中提出的所有观点是否都令人信服,而在于它能够在中国中央一级的官方电视台上播放,在于它独特的谈论方式。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崛起"是海外政界、商界、舆论界最热的话题之一,中国官方也一改过去对此或讳莫如深或遮遮掩掩的态度,不仅在最高层的会议上请专家介绍历史上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而且也正式对外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论"。
但是,是否谈论大国崛起是一回事,如何谈论又是一回事;闭门开会探讨时如何说是一回事,电视公开探讨时如何说又是一回事。我想,中共中央政治局请去的专家一定会被告知"不要打官腔、讲官话",但在以往的中国,讲话的口径可一向是"内外有别"的。《大国崛起》播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公开在中央一级的官方电视台上,以有别于"官腔"的方式,谈论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它能够正视官方媒体通常回避或欲说还休的西方列强崛起在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真正原因,例如,它并不忌讳使用民主、宪政、自由主义等等通常是持独立观点的学者才会使用的词汇,它也让许多西方学者、政治家直接面对中国观众阐述他们自己对本国崛起的见解。
这也因此引起了海外舆论声称此片是为胡、温政改造势的揣测,但《大国崛起》的总策划之一麦天枢却否认了官方下令制作此片的说法。然而,不管此片出台是官方启动还是民间推动,它最终获准播映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大国崛起》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九个国家在历史上分别崛起的故事,并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其实,这些国家在崛起之初并非都是成熟的民主国家,有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日本和俄罗斯,在刚刚踏上崛起之路时还是君主制国家,但这九个国家至少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不管是民选还是世袭,都程度不同地推动了商业自由和学术自由。
《大国崛起》特别谈到,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真正的崛起,取决于它是否在经济上崛起,纯粹靠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而实现的崛起,很难长久维系。但此片没有明说的是,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维持经济大国的地位,则取决于它是否有商业自由和学术自由,很难想象一个钳制言论、窒息学术的国家,会有真正、持久的经济繁荣。
在我看来,这套政论片最精彩的内容,是分两集展开的"英国篇"。影片编导在分析英国崛起的原因时,几乎摆脱了中国正统意识形态的所有束缚,毫不忌讳地谈到了英国的议会民主、经济开放、思想自由、科技创新、专利制度、殖民扩张等几乎所有重要因素。影片也没有为强者遮丑,而是专门谈到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大帝国最初给宗主国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最后带来的巨大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大国崛起》还对比了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两种崛起模式的优劣,正确地指出:德国和日本完全由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虽然带来了迅速的经济崛起,但缺乏民主自由传统导致这两个国家出现了法西斯政权,它们所选择的通过对外侵略实现大国梦想的道路不仅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灾难,而且也在同时毁灭了自己的国家,而德日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二战后通过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与和平发展而实现的。
*美中不足*
但令人失望、也令人诧异的是,在对中国改革最有启迪意义的"苏联篇"中,影片编导却未能全面、系统、客观地总结出苏联奇迹般崛起、但又仿佛一夜之间崩溃的经验教训。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变天、苏联解体之后,分析其中原因的文章、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中国政界、学界和舆论界的相应探讨,尽管在苏东巨变之初中国特定的政治气氛中显得欲言又止、委婉曲折,但心底里、私下中,用句大白话说:"谁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进入21世纪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中国对于苏东剧变前后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则更为鞭辟入里,直言不讳。可惜的是,这些思考的成果,却未能在《大国崛起》的"苏联篇"中得到充分体现。
"苏联篇"并非完全回避苏联的弊病和缺陷,但很遗憾,我从中更多地看到的却是:影片编导对苏联早期所谓"建设成就"的不切实际的赞美,对苏联空想社会实验的依依不舍的留恋,对苏联制度致命缺陷的避重就轻的描述,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言不及义的解释……联想起不断闪烁思想火花的"英国篇"、"美国篇"和其它各篇,我甚至怀疑"苏联篇"的编导是不是毫不相关的另外一批人,因为如果"苏联篇"的基本思路能够成立,那邓小平也没有必要在1978年的中国启动完全背离苏联发展模式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更没有必要在1992年的中国推动更具资本主义色彩的第二波市场化改革浪潮。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便认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崩溃其实最早源于中国:"仍然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共产主义在越南取得胜利仅仅三年之后,试图继续推动文革的激进毛派被击败仅仅两年之后,邓小平便在1978年让他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当时可能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条路将会延伸多远,确实,世界其它地区也花了很长时间才体会到,10亿中国人已经悄悄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当然,完全否认苏联的成就、彻底否定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任何价值,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但我认为,客观地总结苏联兴衰的根本原因,与赞美和怀旧毕竟是两回事。对于一度的"超级大国"苏联为何在政治、经济、军事的"冷"较量中输给对手美国,东西方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解释,我这里只想提及两点:
其一,苏联式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对人性误判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其一时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膨胀、乃至军事机器强大等等外在的东西,均如建立在沙堆上的巨型大厦,体积愈大,崩盘愈骤。其实,《大国崛起》的"英国篇"在谈及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伟大著作《国富论》时,已经触及到这一点:英美等国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恰恰是利用人皆自私的本性并使之达到"主观利己、客观利人"之功用的巧妙制度安排。不知为什么,"英国篇"的这种理性之光却未能延伸到"苏联篇",照亮有关苏联兴衰原因的历史迷宫。
其二,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自认为掌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真理,因此排斥一切异端邪说,简而言之,除了几次短暂的思想"解冻",苏联基本上没有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纵观人类历史中所有崛起大国的兴盛时期,如果不是昙花一现,都有一定程度的思想自由和文化繁荣。历史上,君主制曾与国家崛起多次同床,但国力兴盛却很难与思想专制长期通婚。具体到美苏的冷战较量,美国恰恰因为思想多元,能够兼容各个流派之间的学术争鸣,并能够在政策上多方吸纳,所以,美国能够以似乎不符合古典经济学教义的凯恩斯学说疗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甚至不惧以貌似苏联计划经济的"新政"措施来对付经济大萧条,而苏联则死守官方意识形态的僵死教条,最终让缺乏活力、又无法自我修正的经济体制拖垮了国家。同样遗憾的是,《大国崛起》"苏联篇"未能对这一深刻教训作出足够的强调。
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吊诡:过去恰恰因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巨大吸引力和苏联的巨大威胁,面对生死存亡,思想多元、体制灵活的美国选择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之路,最终
在与体制僵硬的苏联的较量中,"不战而胜";如今则恰恰因为失去了对手,一览众山小,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便开始狂妄自大,9·11事件之后,更是过分迷信武力的力量,抛开联合国,入侵伊拉克,结果陷入战争泥沼,难以自拔。
那么,今日梦想"和平崛起"的中国,应该选择走那一条路呢?
从《大国崛起》的公开播映来看,中国似乎选择了在扩大经济自由的同时逐渐增加思想自由的路径,尽管这套政论片的"苏联篇"未能清晰地指出苏联崩溃的真实原因。
[申江评论转自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魏城]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